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(NSFC)与挪威研究理事会(RCN)合作研究批准项目于2020年11月12日公布。经双方专家评审意见并经双方机构协商,我校王吉德教授获批2020年度中挪联合基金项目资助。
微塑料(microplastics, MPs)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,通常将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定义为微塑料。微塑料因其持久性和高迁移性,已在全球海洋中普遍存在,被形象地称为“海洋中的PM2.5”。如今,科学家几乎在所有环境水域、自来水和食品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。微塑料已成为威胁水环境生态安全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。由于对水环境的污染,微/纳塑料已对鱼类产品的安全食用产生极大的潜在危害,引发食品安全问题。研究微/纳塑料及受污染的微/纳塑料在鱼体中的积累、迁移和双重毒害作用,将对鱼类保护和鱼类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由于微/纳塑料的界定和分析方法还不完善、被污染的微/纳塑料对鱼类的双重毒害影响报导很少,王吉德项目申请团队在中-挪长期合作基础上,选取聚苯乙烯(PS)、聚乙烯(PE)、聚氯乙烯(PVC)和聚苯二甲酸二乙脂(PET)为研究目标物、用新疆博斯腾湖和挪威共有的鲫鱼进行比较研究。通过研究微/纳塑料不同尺寸和形态在水体的分布和鱼体中的积累特性,深入探讨MPs、MNPs和NPs的分级概念,考查、完善和建立相应的分级和分析方法;发现并提出不同尺寸和形态的微/纳塑料和受污染的微/纳塑料在鱼体中的积累规律、污染物迁移规律和双重毒害作用,为博斯腾湖微/纳塑料污染防治和鱼产品的安全提供思路,为鱼类的食用安全和相关的食品安全研究提供研究方法、理论基础和参考资料。
另外,王吉德教授团队还设计探讨和完善水体中微/纳塑料的分级概念,完善现有分析方法和提出新方法;研究微/纳塑料对多氯联苯和四环素的吸附规律;对比研究微/纳塑料和受污染的微/纳塑料对鲫鱼的影响,考查微/纳塑料和污染物在鲫鱼中的分布、富集和积累特性及毒害作用。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,将为博斯腾湖污染防治提供思路、为中-挪合作树立典范、为鱼类保护和鱼类食品安全的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实用参考。